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6-min.png)
玉米是常见的农作物,也是很多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,而病虫害是影响玉米产量的重大原因之一。了解这些病虫害,掌握其发病症状,才能正确判断,对症下药,实现农民丰收。
玉米螟
症状:以幼虫取食玉米新叶、雄穗、钻蛀茎秆和雌穗,致使叶片出现排空(明显的识别特征)、雄穗折断、折株、果穗被蛀等为害状。
[防治措施]
1. 农业防治 在越冬幼虫化蛹、羽化前,采用烧、轧、沤、封等方法处理玉米、高粱秸秆,杀死越冬虫。
2. 生物防治 在各代玉米螟产卵初期、始盛期和高峰期三次放赤眼蜂,每次每亩放蜂1.5~2万头,每亩设放蜂点5~10个,将蜂卡卷在玉米叶上,距地面1米左右。蜂卡应避免日晒雨淋。也可亩用100~150毫升Bt乳剂加细沙5公斤制成菌沙施于心叶内,还可将绿僵菌、白僵菌粉剂制成每克含5亿孢子的颗粒剂撒施于心叶内,可有效地防治玉米螟。
3.药剂防治 玉米心叶期,可用毒土或颗粒剂撒入玉米心叶喇叭口内,适用的农药:2.5%敌百虫颗粒剂,每公斤可撒玉米500~600株;3%辛硫磷颗粒剂每亩5公斤。心叶期也可药液灌施,90%敌百虫1500~2000倍液灌心叶,每公斤药液可灌玉米100株。玉米抽雄期或大喇叭桶期,用20%康宽悬浮剂3000倍液、35%奥得腾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喷芯防治;或当幼虫蛀入雌穗时,用20%康宽悬浮剂3000倍液、35%奥得腾水分散粒剂7500倍液喷穗防治,效果理想。
玉米蚜
症状:玉米苗期蚜虫多集中于心叶或叶鞘与节间处危害,导致植株生长发育不良以至死亡。玉米穗期蚜虫密度大时,分泌大量蜜露,在叶面上形成一层黑霉,影响光合作用。
[防治措施]
1. 农业防治 结合积肥清除田内田外杂草,减少虫源。
2. 化学防治 10%吡虫啉或40%乐果乳油1500~2000倍液喷雾,或用50抗蚜威每亩6克兑水50公斤喷雾。在玉米穗期,用40%氧化乐果乳油40~60倍液涂雌穗下一茎节,方便易行,防效好,又保护天敌。
玉米粗缩病
玉米出苗后即可发病,但到玉米5~6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。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,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,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。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、宽、短、硬、脆,叶背的叶脉隆起。病株节间明显缩短,严重矮化,叶片密集丛生,成对生状,连同叶片症状,病株似君子兰植株。病株根少而短,长度不足健株的1/2,易拔出。
[防治措施]
1.选种抗、耐病品种 当前较抗玉米粗缩病的玉米品种有鲁单50、鲁单981、鲁单984、农大108等,可因地制宜的选种。
2.农业防治 适当调整玉米播期,使玉米苗期错过灰飞虱的盛发期。合理安排种植方式。加强田间管理,及时清除杂草和追肥浇水,提高植株抗病力。结合间苗定苗,及时拔除病株,以减少病株和毒源。
3.药剂防治 抓住玉米出苗前后这一关键时期,结合麦蚜防治,药剂防治1~2次灰飞虱,可亩用10%吡虫啉10~15克喷雾防治。玉米播种时可用75%甲拌磷乳油和20%病毒A均按种子量的0.2%~0.3%混合拌种防治。玉米出苗3~4叶期,用20%病毒A 600倍液与亩用10%吡虫啉10~15克混合喷雾防治,可以试用康宽混优拌拌种防治
。
玉米丝黑穗病
症状:玉米抽雄后症状最为典型。病果穗一般较小,基部大而顶端小,不吐花丝。除苞叶外,整个果穗成为黑粉包。苞叶不易破裂,黑粉不外露,后期有的苞叶破裂,散出黑粉。黑粉粘结成块,不易飞散,内部夹杂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,故称丝黑穗病。
[防治措施]
1.选种抗、耐病品种 当前较抗大斑病的玉米品种有鲁单50、鲁单981、鲁单984、农大108等,可因地制宜的选种。
2.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不带菌的种子。二是清除菌源,及时拔除病株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。三是合理轮作,病重地块实行3年以上轮作。四是加强玉米苗期田间管理,提高玉米抗病力,播种深度和土壤湿度要适宜,防止播种过深和大水漫灌,以便出苗快、出苗壮,减少病菌侵入。
3.药剂防治 2%立克秀或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分别按种子量的0.2%、0.4%拌种预防。抽雄前用20.75%万兴乳油1500倍、40%福星乳油6000倍喷雾有明显效果、同时兼治大小斑病、锈病等。